肝胆结石症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,我国发病率呈逐年增高之势。肝胆结石症包括胆囊内结石、胆管内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。临床多以胆囊结石及肝外胆道结石为主,故—般称为“胆石症”。对于胆石症的治疗,过去和现在多采用手术治疗,特别是近代电视腹腔镜的应用,使手术取石切口小,住院时间大幅缩短,技术更加臻于完善。但问题并未完全解决。如据国内外统计,术后残余结石约占10%—25%,并发症发生率约为15%,手术死亡率约为0.3%—3%。肝内结石亦不能靠手术解决等。目前,国内外正在积极寻找新的治疗途径。我国自上个世纪50年代即开展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症的研究,各地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索、临床观察与基础实验研究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取得了不少成果。但其研究的范围和重点均放在“排石”类中药方剂上,对“溶石”类中药方剂的研究和探索尚处于空白。左氏中医开展了对治疗胆结石症的“溶石”类中药方剂的研究和临床探索,取得了较好疗效。


胆石症的形成,根源在于肝脏的代谢功能失调,产生“病理性胆液”所致。胆液是由肝脏产生的,胆囊只是贮存胆液的容器。当人体需要时,胆囊收缩挤压将胆汁注入十二指肠内,协助消化食物。正常的胆液均具有一定的粘稠度,这是因为胆液中有两种互为矛盾但又保持相对平衡的物质在起作用。一种物质叫“抗成核因子”,具有稀释胆汁、溶解胆汁中的胆固醇及无机盐类颗粒,防止这类物质凝聚成核的作用;另一种物质叫“促成核因子”,具有增进胆汁的粘稠度,促进胆汁的胆固醇、无机盐类微型粒子粘合凝聚成核的作用。这两种物质在正常的胆液中保持动态平衡,使胆汁保持了正常的粘稠度。当人在发生疾病或生活饮食习惯改变时,肝脏的代谢功能必然受到影响,其时肝脏产生的胆汁化学成分也必然发生变化。胆汁的生化平衡失调后,“促成核因子”便占了上风,使胆液中的颗粒物逐渐凝聚成核。这些细小的颗粒物在胆道和胆囊中随胆液的流动而运动,像滚“雪球”式的越滚越大,越滚越“结实”,最终凝结成“石”。


胆结石的成分主要分为两类:—是酯类结石,如胆固醇性结石;一是色素类结石(无机盐类)。胆固醇性结石多为单枚结石,形体较大,多呈椭圆状,表面较光滑,形如鸟卵。色素性结石多为数枚或数十枚,外形不规则,表面粗糙,质地较硬。胆结石—旦形成,便成为新的致病因素:结石随胆液在胆囊及胆道内流动,会对胆囊及胆道管壁粘膜产生摩擦刺激,导致胆道壁毛糙、充血、水肿,形成“病理性胆道”。“病理性胆道”—旦形成,将影响胆汁的正常收纳与排泄,使胆汁在肝脏、胆囊、胆道内潴留时间延长,不仅使胆石症进—步发展,还直接影响了肝胆脾胃等消化系统的正常代谢及运化功能。临床上常见胆石症与炎症同时发作,如胆石胆囊炎、胆源性胃肠炎等。“病理性胆液”是形成胆石症的前提和根据,“病理性胆道”是加剧胆石症的诱因和条件。二者互为因果、相辅相成。


胆石症的治疗:需分缓、急论治。在急性发作期,需要中西医结合救治。消炎、止痛,对症处理。当出现结石在胆道狭窄处被钳制时,尚需及时手术取石解除梗阻。在缓解期,建议以口服溶石、排石类药物治疗。并注意忌口,少吃或不吃油腻及辛热刺激食物。手术治疗虽然能够及时取出结石、解除痛苦,在出现结石梗阻胆道时,及时、果断地进行手术摘除或可挽救生命,但手术不能消除结石形成的根源。若干年后,胆道内可能再次出现结石。左氏中医研制的“左氏溶石丸”,具有调整肝脾功能、改良“病理性胆液”、修复“病理性胆道”、破瘀通络、消炎利胆、溶石、排石功效。故能标本同治,治愈后不易复发,无并发症及后遗症。对于结石较大、病情反复发作加剧者,建议先行手术治疗,再服“左氏溶石丸”以消除胆石症之发病根源,既可防止胆石症复发,又可防止或缓解胆石症的手术后遗症。